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:伊朗的孤独,不只是命运的安排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:伊朗的孤独,不只是命运的安排
一、序言:中东战火再起,孤独的伊朗
2025年6月,随着以色列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军事目标发动新一轮空袭,整个中东地区再次笼罩在紧张氛围之中。
然而,让人讶异的是,面对伊朗再度遭袭,阿拉伯世界出奇地沉默。除了极少数国家象征性地表示“关切”,大多数邻国选择了缄默,甚至有些暗自庆幸。
这不禁令人发问:伊朗,不是一直以“反美反以”的旗帜自居吗?不是高举伊斯兰团结的大旗吗?为何在关键时刻,却“众叛亲离”?
一句中国古语,或许道出了答案:
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 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
古人用“道”来衡量一个国家或统治者是否顺应天意民心、是否有德有义。今天看来,伊朗的孤独,并非偶然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,是“失道”的现实写照。
二、“道”者何意?古人早有深意
所谓“道”,并非虚无缥缈的抽象之词。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,道是一种天理,是为政之本,是治国安邦的指南针。
孔子曾说:
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 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治理国家,要靠道德感召、礼制规范,才能真正赢得民心。而孟子则进一步指出:
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 ——《孟子·尽心下》
一个国家若违背民意、违反正义,终将失去人民与盟友的支持。
而“得道”者,往往不是强权者,而是尊重秩序、讲信修睦、以义制利的国家。
三、伊朗的“失道”,是怎样一步步发生的?
1. 输出革命,干涉他政,种下不信之因
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,伊朗便开始将“输出革命”视为国策,力图把什叶派的神权体制推广至整个中东。
在黎巴嫩,它支持真主党;在也门,它资助胡塞武装;在伊拉克、叙利亚、巴林等地,它插手内政,煽动宗派冲突。
这些行为,不仅让周边逊尼派国家极度警惕,也让西方国家对其防备加重。
这恰如《左传》中对不义之师的警告:
“不义而伐,不可谓勇。” ——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
伊朗在许多人的眼中,并不是一位公正的革命者,而更像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搅局者。
2. 宗派对立,自我孤立于伊斯兰世界
中东地区以逊尼派为主,伊朗却坚持什叶派教义,并且试图在政治、军事、文化层面强化宗教主导性。这不仅使得其与沙特、阿联酋等逊尼派国家格格不入,还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内部长期的裂痕。
当宗教成为政zhi工具,团结便不复存在。
正如《大学》中所言:
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
一个国家若不能克己复礼、慎言慎行,又怎能奢望邻国信任?
3. 对外高压,失信于世界
伊朗高举“消灭以色列”的旗帜多年,不断试射导弹,支援激进组织,放出强硬言论。这种“不计后果式”的对抗姿态,在短期内或许能赢得一些舆论声量,但长期却严重损害其国际信誉。
更重要的是,它未能顾及中东地区的“和平共存”新趋势。沙特与伊朗缓和关系、阿联酋与以色列建交、卡塔尔与美国深化合作……
中东已不是冷战时期的中东,伊朗却仍沉浸在“抗争叙事”的老剧本中。
如此一来,正应了孔子的教诲:
“刚毅木讷近仁,仁者,爱人。” 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
若一个国家不能包容、不能爱人、不能守信,那么即使再强的军力,也难以换来一位盟友。
四、得道者为何“多助”?
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:谁是“得道者”?
答案或许并不在谁的军费多、谁的口号响,而在谁顺应时代,谁尊重他国,谁推动共赢。
今天的中东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沙特在转型现代经济,阿联酋在积极对外开放,埃及寻求稳定与发展,他们的“道”是:
放弃仇恨,选择合作;
淡化宗派,强化共识;
拒绝武力,追求和平。
在此格局下,一个仍坚持宗教极端主义、以武力作外交语言的伊朗,自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“累赘”而非“伙伴”。
五、尾声:孤独的伊朗,是谁的悲剧?
有人说,伊朗是受害者,是美国霸权主义的牺牲品。
也有人说,伊朗是抗争者,是反抗西方压迫的民族英雄。
但在冷静的现实中,我们更愿意引用孟子的一句话作结:
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 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今天的伊朗,既缺“天时”——美国制裁重压未减;
也无“地利”——阿拉伯世界集体疏远;
更乏“人和”——国内经济疲软,人民不满上升。
在这种情况下,哪怕你拥有导弹万枚、石油亿桶,也难换来一个真诚援手。
所以,真正的问题不是“别人为什么不帮你”,而是“你是否还值得别人帮”。
六、写在最后:愿世界多一些“得道者”
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这不仅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智慧,更是今天国际政治中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不论是国家、民族,还是个人、组织,唯有行仁政、修德性、重信义、广结缘,才能在风雨中屹立,在巨变中前行。
希望伊朗,也希望所有国家,都能早日明白这个道理。
因为这个世界,从不亏待“得道”的人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